“十一五”期間,我國汽車工業保持了高速發展,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結構調整、對外開放及法制化管理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產銷迅猛增長,市場繁榮興旺,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全行業兩百萬輛規模的汽車生產企業有4家,銷量排名前10位的企業(集團)市場占有率達到86%。
一、產銷快速增長,產業規模壯大,國際地位提高
“十一五”期間我國汽車工業承接了本世紀初的高速發展態勢,產銷規模逐年迅猛增長。2010年,中國汽車產銷分別為1826.47萬輛和1806.19萬輛(分別比2005年增加2.20倍和2.14倍),創造世界紀錄,連續第二年排名世界第一(2005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在世界各國中的排名分別為第4位和第3位),汽車產量占全球的比重為23.5%(比2005提高了14.81個百分點)。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汽車產銷大國。
2010年,汽車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34萬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13%,實現工業增加值9972億元,占GDP2.51%;汽車行業從業人員377.68萬人,直接相關產業從業人員超過4000萬人,占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的12%以上;汽車行業相關稅收9500億元,占全國稅收的13%;汽車零售額1.67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以上。
二、市場結構進一步合理,新能源汽車有序發展
乘用車比重繼續提升,載貨車向兩端發展,產品結構進一步趨向合理。乘用車占全部汽車比例從2005年的68.87%提高到2010年的76.12%,其中轎車從48.49%提高到52.46%;重型貨車占全部貨車的比例從2005年的11.74%提高到2010年的26.35%;中型貨車比例從2005年的13.59%下降到2010年的7.04%。
私人購車比重進一步加大。“十一五”末,我國汽車保有量達到7796萬輛,千人汽車保有量為58輛,比2005年的24輛提高了近一倍半。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5938萬輛,比2005年提高了兩倍,私人汽車保有量占總保有量的比重為76%,比2005年增長了17個百分點。
在國家大力支持和推動下,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有序發展。截至2011年3月,25個示范試點城市累計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超過1萬輛。截至2011年8月,共發布24批《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列入65家汽車生產企業和285個新能源汽車產品。新能源汽車標準體系逐步建立,已完成《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產品規格尺寸》、《電動汽車安全要求》等56項新能源汽車標準的制修訂和發布工作,《純電動乘用車技術條件》、《重型混合動力電動汽車能量消耗量試驗方法》、《電動汽車車載傳導式充電機》等多項標準正在制修訂或報批中。
三、出口和海外業務逐步擴大
2005年我國首次成為汽車數量凈出口國,2005年以后中國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出口金額超過進口。“十一五”期間,雖然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后兩年的汽車整車出口下降明顯,但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2010年我國出口汽車56.7萬輛,比2008年減少了11.37萬輛,比2005年增加了39.4萬輛,增長率為227.75%,“十一五”國內企業加快了走出國門的步伐,產品出口已經打入發達國家市場,部分企業開始在海外投資建廠、設立研發機構、并購國外企業。
四、創新能力加強,自主品牌增長明顯
國內主要汽車生產企業在“十一五”期間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專利申請數量迅速增長,并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截止2010年12月,我國主要汽車整車企業總申請專利數達到19974件,比2008年同期增長1.61倍。近年來我國汽車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的成果突出,這對于提高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技術含量、擴大自主品牌汽車的市場份額具有重大意義。
“十一五”期間國內主要汽車整車、零部件企業紛紛加大研發力度,搶奪市場先機。商用車領域,我國的重型載貨車技術水平大幅提高。國內重點客車企業已開發出高端大型客車,基本滿足國內外用戶的各種需求,新能源城市公交車已批量生產。自主品牌乘用車企業新產品不斷更新,企業生產裝備大大改善,提升了產品的品質,自主品牌車輛在中低端市場占有較大市場份額,并具有較強競爭力。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取得重大進步。商用車領域涉及車身、發動機、變速器、車橋等的關鍵零部件全部可實現國內開發;發動機、自動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實現了自主化,并實現批量生產。汽車電子領域也有明顯進步,ABS、SRS在部分自主品牌車輛上已獲認可和使用。
“十一五”期間自主品牌產品發展迅速,與合資品牌的競爭格局已經基本形成,成為推動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截止2010年:乘用車自主品牌數量達到211個,較2005年末期增長200%,銷量達到627.30萬輛,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5.60%,是2005年的3.61倍;轎車自主品牌數量達到103個,較2005年末增長196%,銷量為293.30萬輛,占轎車銷售總量的30.89%,是2005年的4.04倍。
五、零部件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配套體系初步形成,產業競爭能力不斷增強
隨著“十一五”期間我國汽車產、銷量的迅速提升,汽車零部件行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工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4116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7萬億元,是2005年的4倍,為千萬輛汽車的生產和為七千多萬輛汽車的維修服務提供了基本保證,產業規模已經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間,零部件產業綜合競爭力得到進一步增強,主要表現在:第一,自主研發能力逐漸受到企業重視,并得到不斷提升。第二,裝備水平明顯提高,制造能力大大提升。第三,自主零部件企業的競爭能力進一步提高。第四,零部件出口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提高。
根據海關8708類汽車零部件數據統計,2006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額在全球市場排序列第10位,2010年上升至第六位(前五位分別是:德國、日本、美國、韓國、法國),市場份額由2006年的3.56%增加到5.74%,國際市場競爭能力不斷提高。
六、合資合作進一步發展,已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中央深化改革開放的總方針,與國際大公司合資合作一直是我國汽車工業發展重要途徑。“十一五”期間,外商合資合作項目又有新的發展,跨國公司加快了在國內投資的步伐,也加強了在國內研發隊伍的建設,增加了新產品、新技術的投放速度。“十一五”是我國汽車市場呈現井噴發展的時期,在此期間,合資合作發展速度迅猛,其中工業生產總值從2005年5828億元提高到了2010年的2.15萬億元,平均增速為29.9%,比全行業水平高了1.5個百分點。合資合作企業已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整車領域合資合作延續了加入WTO后的勢頭。國際主要的汽車跨國公司都在國內設立了合資整車生產企業,并不斷加大新產品和新技術投放的力度。法系、日系、韓系等汽車產品在國內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德系(特別是大眾)一家獨大的情況明顯改變。
整車合資企業的合作進一步深化。合資企業不斷加強研發能力的建設,在國內普遍建立了研發中心,產品適應性開發逐步由在成熟產品上做局部、簡單的修改向參與產品研發全周期進行全面適應性開發轉變。同時,合資企業通過轉移成熟產品產權等方式,在合資企業擁有知識產權的自主產品方面全面發力。在《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引導下,合資企業產品向小排量擴展,1.6L以下排量的產品比重不斷提高,產品系列全面覆蓋各級別車型。
零部件領域外商獨資企業進一步發展。外商越來越重視中國汽車市場,通過在華建立研發中心等措施,加大國內技術研發的投入,不斷提升產品的市場份額和擴充產品系列。同時,外資零部件企業更加注重成本控制,產品價格持續下降,產品競爭力不斷加強。因為外資零部件企業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明顯加大為整車自主的配套和聯合開發,提升了自主品牌整車的技術水平和產品開發能力;另一方面因為配套能力強,技術優勢明顯,對中資零部件企業帶來的競爭壓力日益加劇。
一、產銷快速增長,產業規模壯大,國際地位提高
“十一五”期間我國汽車工業承接了本世紀初的高速發展態勢,產銷規模逐年迅猛增長。2010年,中國汽車產銷分別為1826.47萬輛和1806.19萬輛(分別比2005年增加2.20倍和2.14倍),創造世界紀錄,連續第二年排名世界第一(2005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在世界各國中的排名分別為第4位和第3位),汽車產量占全球的比重為23.5%(比2005提高了14.81個百分點)。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汽車產銷大國。
2010年,汽車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34萬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13%,實現工業增加值9972億元,占GDP2.51%;汽車行業從業人員377.68萬人,直接相關產業從業人員超過4000萬人,占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的12%以上;汽車行業相關稅收9500億元,占全國稅收的13%;汽車零售額1.67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以上。
二、市場結構進一步合理,新能源汽車有序發展
乘用車比重繼續提升,載貨車向兩端發展,產品結構進一步趨向合理。乘用車占全部汽車比例從2005年的68.87%提高到2010年的76.12%,其中轎車從48.49%提高到52.46%;重型貨車占全部貨車的比例從2005年的11.74%提高到2010年的26.35%;中型貨車比例從2005年的13.59%下降到2010年的7.04%。
私人購車比重進一步加大。“十一五”末,我國汽車保有量達到7796萬輛,千人汽車保有量為58輛,比2005年的24輛提高了近一倍半。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5938萬輛,比2005年提高了兩倍,私人汽車保有量占總保有量的比重為76%,比2005年增長了17個百分點。
在國家大力支持和推動下,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有序發展。截至2011年3月,25個示范試點城市累計推廣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超過1萬輛。截至2011年8月,共發布24批《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列入65家汽車生產企業和285個新能源汽車產品。新能源汽車標準體系逐步建立,已完成《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產品規格尺寸》、《電動汽車安全要求》等56項新能源汽車標準的制修訂和發布工作,《純電動乘用車技術條件》、《重型混合動力電動汽車能量消耗量試驗方法》、《電動汽車車載傳導式充電機》等多項標準正在制修訂或報批中。
三、出口和海外業務逐步擴大
2005年我國首次成為汽車數量凈出口國,2005年以后中國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出口金額超過進口。“十一五”期間,雖然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后兩年的汽車整車出口下降明顯,但依然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2010年我國出口汽車56.7萬輛,比2008年減少了11.37萬輛,比2005年增加了39.4萬輛,增長率為227.75%,“十一五”國內企業加快了走出國門的步伐,產品出口已經打入發達國家市場,部分企業開始在海外投資建廠、設立研發機構、并購國外企業。
四、創新能力加強,自主品牌增長明顯
國內主要汽車生產企業在“十一五”期間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專利申請數量迅速增長,并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截止2010年12月,我國主要汽車整車企業總申請專利數達到19974件,比2008年同期增長1.61倍。近年來我國汽車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的成果突出,這對于提高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技術含量、擴大自主品牌汽車的市場份額具有重大意義。
“十一五”期間國內主要汽車整車、零部件企業紛紛加大研發力度,搶奪市場先機。商用車領域,我國的重型載貨車技術水平大幅提高。國內重點客車企業已開發出高端大型客車,基本滿足國內外用戶的各種需求,新能源城市公交車已批量生產。自主品牌乘用車企業新產品不斷更新,企業生產裝備大大改善,提升了產品的品質,自主品牌車輛在中低端市場占有較大市場份額,并具有較強競爭力。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取得重大進步。商用車領域涉及車身、發動機、變速器、車橋等的關鍵零部件全部可實現國內開發;發動機、自動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實現了自主化,并實現批量生產。汽車電子領域也有明顯進步,ABS、SRS在部分自主品牌車輛上已獲認可和使用。
“十一五”期間自主品牌產品發展迅速,與合資品牌的競爭格局已經基本形成,成為推動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截止2010年:乘用車自主品牌數量達到211個,較2005年末期增長200%,銷量達到627.30萬輛,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5.60%,是2005年的3.61倍;轎車自主品牌數量達到103個,較2005年末增長196%,銷量為293.30萬輛,占轎車銷售總量的30.89%,是2005年的4.04倍。
五、零部件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配套體系初步形成,產業競爭能力不斷增強
隨著“十一五”期間我國汽車產、銷量的迅速提升,汽車零部件行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工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4116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7萬億元,是2005年的4倍,為千萬輛汽車的生產和為七千多萬輛汽車的維修服務提供了基本保證,產業規模已經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間,零部件產業綜合競爭力得到進一步增強,主要表現在:第一,自主研發能力逐漸受到企業重視,并得到不斷提升。第二,裝備水平明顯提高,制造能力大大提升。第三,自主零部件企業的競爭能力進一步提高。第四,零部件出口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提高。
根據海關8708類汽車零部件數據統計,2006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額在全球市場排序列第10位,2010年上升至第六位(前五位分別是:德國、日本、美國、韓國、法國),市場份額由2006年的3.56%增加到5.74%,國際市場競爭能力不斷提高。
六、合資合作進一步發展,已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中央深化改革開放的總方針,與國際大公司合資合作一直是我國汽車工業發展重要途徑。“十一五”期間,外商合資合作項目又有新的發展,跨國公司加快了在國內投資的步伐,也加強了在國內研發隊伍的建設,增加了新產品、新技術的投放速度。“十一五”是我國汽車市場呈現井噴發展的時期,在此期間,合資合作發展速度迅猛,其中工業生產總值從2005年5828億元提高到了2010年的2.15萬億元,平均增速為29.9%,比全行業水平高了1.5個百分點。合資合作企業已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整車領域合資合作延續了加入WTO后的勢頭。國際主要的汽車跨國公司都在國內設立了合資整車生產企業,并不斷加大新產品和新技術投放的力度。法系、日系、韓系等汽車產品在國內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德系(特別是大眾)一家獨大的情況明顯改變。
整車合資企業的合作進一步深化。合資企業不斷加強研發能力的建設,在國內普遍建立了研發中心,產品適應性開發逐步由在成熟產品上做局部、簡單的修改向參與產品研發全周期進行全面適應性開發轉變。同時,合資企業通過轉移成熟產品產權等方式,在合資企業擁有知識產權的自主產品方面全面發力。在《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引導下,合資企業產品向小排量擴展,1.6L以下排量的產品比重不斷提高,產品系列全面覆蓋各級別車型。
零部件領域外商獨資企業進一步發展。外商越來越重視中國汽車市場,通過在華建立研發中心等措施,加大國內技術研發的投入,不斷提升產品的市場份額和擴充產品系列。同時,外資零部件企業更加注重成本控制,產品價格持續下降,產品競爭力不斷加強。因為外資零部件企業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明顯加大為整車自主的配套和聯合開發,提升了自主品牌整車的技術水平和產品開發能力;另一方面因為配套能力強,技術優勢明顯,對中資零部件企業帶來的競爭壓力日益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