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未從美國輪胎特保案的打擊中恢復過來的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又面臨新的挑戰。
5月11日,歐盟委員會發布了對我鋁合金輪轂反傾銷案的初裁,決定對我鋁車輪企業征收20.6%的全國統一臨時反傾銷稅。
本報記者從中方企業應訴組織單位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機電商會)了解到,5月20日,國內相關部門和企業將召開專門會議,溝通和分析討論歐委會的初裁,并將形成提交歐委會的抗辯意見。
機電商會法律服務中心負責人陳惠清向本報記者介紹,按照歐盟規定,中方必須在6月11日前提交申辯材料,而最終的裁決結果將在今年11月中旬公布。
與以往多次貿易糾紛不同的是,在此次抗辯中,中方將動員和呼吁相關跨國汽車公司參與反對歐盟本項反傾銷調查。
根據機電商會的調查,該項裁決對于歐盟汽車跨國公司的全球產業分工、布局和供應鏈管理也將產生不利影響。據陳惠清介紹,目前大部分歐盟汽車跨國公司已經對該項初裁表示了反對,進一步的合作還在協商之中。
歐盟初定臨時反傾銷稅20.6%
汽車鋁合金車輪是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量最大的產品。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共有鋁合金車輪企業102家。根據2008年的數據,鋁合金車輪產量達7000多萬件,50%左右依靠外銷。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外銷市場中,美國一直占據主要地位,但是隨著金融危機對美國汽車產業造成重創,歐盟市場所占份額明顯升高。至2010年,中國出口到歐盟的鋁合金車輪約占對全球出口的15%。
歐盟對中國輸歐鋁車輪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也正是于金融危機對汽車工業影響最為嚴重的2009年8月13日正式發起。
據機電商會提供的材料顯示,立案后,中國共有36家鋁車輪生產企業提交了抽樣問卷成為應訴企業,其出口量占我國鋁車輪出口歐盟數量的90%以上。歐委會從中選取了戴卡、萬豐、立中和友發4家對歐盟出口鋁車輪數量最大的企業作為抽樣企業,其出口量占應訴企業對歐盟出口鋁車輪數量的43%。
河北立中車輪制造有限公司副總劉寶興向本報記者表示,在立案之后,按照歐委會的程序,包括河北立中在內的中方企業在布魯塞爾聘請了律師,提交了市場經濟 待遇的申請,并按照要求提交問卷,配合歐委會的現場調查。
但是,歐委會對4家抽樣企業進行實地核查后,沒有一家企業獲得市場經濟地位。
據陳惠清介紹,主要原因是由于歐委會認為,原材料鋁的交易價格存在國家干預。
經過9個月的調查,歐委會初裁拒絕了所有抽樣企業的市場經濟地位,決定對我鋁車輪企業征收20.6%的全國統一臨時反傾銷稅。
歐委會的初裁報告認為,來自中方的廉價進口產品使得歐盟制造商的市場份額和銷售價格也遭受打擊。
據劉寶興的介紹,中國鋁車輪在歐盟的產品主要分為售后產品和配套產品兩個種類。售后產品在歐洲的生產企業較少,中國只是全球采購產地之一。而生產配套產品的歐洲企業,在中國產品的“傾銷”攻勢之下,自2009年底以來,幾乎全線增加了產能。而此前的產能縮減,則無法說清金融危機的影響,還來自中國產品的影響。
相關跨國企業也將損失慘重
在初裁征收反傾銷稅的壓力下,積極抗辯成了中國鋁車輪企業近期的頭等大事。
據劉寶興介紹,雖然歐盟征收的20.6%反傾銷稅,但還屬于臨時性關稅,歐盟當地代理商不必用現金支付該關稅,只需提供銀行擔保即可。但是,新產品的研發已經受到了實質性的影響,很多客戶在終裁未明之前,選擇了觀望。
而且如果今年9月份歐盟的終審裁定仍維持初裁結果,當地代理商就必須繳納此前擔保的關稅,這無疑意味著進入歐盟市場的門檻大大提高。
更讓陳惠清擔心的,是其他國家的仿效。“如果美國效仿歐盟對中國的鋁合金輪轂征收反傾銷稅,那對中國的加工企業將是致命打擊,因為中國對美國的車輪出口相當于對歐盟出口的2倍多。”
根據陳惠清的介紹,在歐盟的跨國企業中,包括大眾、奔馳、菲亞特、寶馬等很多品牌的汽車生產廠家都有跟中國工廠的合作。并且,為了通過歐洲嚴格的質量檢測,這些跨國企業前期在中國都有較大的投入。一旦征收反傾銷關稅,這些跨國企業也將損失慘重。因此,歐盟跨國企業也成為中國企業第二輪抗辯爭取的主要力量。
根據機電商會提供的材料,國內鋁車輪企業的抗辯重點將集中在歐委會調查中存在的問題上。例如在調查過程中不公布起訴企業名單,從而損害了中方抗辯權利。而起訴方的一些關聯公司則沒有提交或完全提交問卷答復,配合程度低。
據陳惠清介紹,由于歐盟未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因此在調查中,將土耳其作為替代國,以土耳其提供的數據作為中國產品是否造成傾銷的審核基準。但是替代國只提供了兩家企業作為合作企業,提供相關數據,并且其中一家為起訴方關聯企業。
金融危機的影響也將成為抗辯的重點。
機電商會認為,歐委會在認定歐盟產業遭受了實質性損害的過程中,對金融危機的影響輕描淡寫。
而長期負責貿易摩擦案件的美國世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斯圖爾特·貝克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貿易摩擦高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申請貿易摩擦仲裁要求受損行業證明自己的實際受損情況,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證明受損變得很容易,但是誰也無法說清損失究竟是來自金融危機,還是來自進口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