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輪胎翻新產量僅為1300萬條,翻新率不足5%,而發達國家的輪胎翻新比例在45%以上。針對中外輪胎翻新率的巨大差距,在上周召開的第二屆中國西部輪胎資源循環利用發展論壇上,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再生資源高級鑒定評估師姜忠勤等一批業內專家建議,我國應該加快發展輪胎翻新產業,同時對翻新輪胎實行安全強制認證制度,使這一新興產業步入規范化發展軌道。
姜忠勤認為,根據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翻胎是減量化、再利用的最典型的產業。輪胎翻新可以延長輪胎的使用周期,從而減少廢輪胎的產生量;也可以降低社會對新輪胎的總需求量,減少新輪胎產量,進而實現資源、能源消耗的減量。所以,輪胎翻新應該占據廢舊輪胎循環經濟發展的龍頭地位,得到社會高度重視。
四川省輪胎翻修與利用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孫方壽指出,輪胎翻新可以節約大量物資,還能降低運輸成本。他說,與生產新輪胎相比,每翻新一條舊輪胎,平均可節約橡膠4千克、尼龍簾布1.7千克、炭黑2千克、石油18千克、鋼材1千克。而每使用一條翻新胎,能為用戶節省開支30元。
據了解,輪胎翻新已經成為發達國家處理廢舊輪胎的主要手段之一。來自紐耶拉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的翻胎比例相當高,與新胎達到1:1的水平。如,美國每年的新胎用量是1600萬條,翻新胎是1700萬條左右。
而我國的輪胎翻新率卻不足5%,這與輪胎產量、汽車產銷量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對此,姜忠勤指出,輪胎翻新面臨胎體過度使用的資源性短缺和降標或非標加工,制約和影響了我國輪胎翻新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孫方壽也表示,由于可翻胎資源缺乏,企業常常處于“等米下鍋”的狀態,加之割標、改標、不“三包”輪胎的大肆泛濫,使翻胎行業面臨滅頂之災。
然而,也正是目前極低的輪胎翻新率,使我國的翻胎產業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姜忠勤根據國內替換胎市場的需求情況測算了我國翻新輪胎的市場空間。他說,替換胎市場如果40%使用翻新輪胎,那么我國每年的輪胎翻新量將達到6000萬條,是目前翻胎產量的4~5倍。
國際輪胎、翻胎企業也因為看好中國翻胎產業的發展前景,正在加快布局中國翻胎市場。據姜忠勤介紹,截至目前,法國的米其林在華已有7家翻胎企業;意大利的馬拉貢尼則直接投資在華生產翻胎設備;馬來西亞和中國臺灣的生產商在中國內地約有5~6家翻胎廠;日本普利司通在收購了美國奔達可之后更是大舉進軍翻胎市場,目前正在中國建設11個新工廠;美國固特異在華的翻胎工廠也正在籌建中。
對于翻胎產業的發展,青島科技大學教授紀奎江指出,要保證胎源,即新輪胎的設計制造一定要考慮到日后的翻新,同時要規范新輪胎的使用管理,提高載重輪胎的翻新率和乘用輪胎的翻新利用,為翻胎產業提供穩定的胎源;要完善舊輪胎翻新前和翻新后的檢測工作,以確保翻新輪胎的質量;要堅決禁止“套頂胎”等一些不科學的輪胎翻新方法;要調控好翻胎企業在全國的布局,減少胎源的無序流動,節約物流成本;要開展新工藝和新裝備的研究,如用注射法制備環形預硫化胎面等。
姜忠勤同時指出了我國翻胎產業的健康發展途徑,包括技術提升、企業自律、執法監督、制度保障和宣傳引導。他特別強調,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輪胎磨耗極限標準,嚴厲整治車輛超載現象,堅決取締割標胎和不“三包”胎進入市場。同時要加強翻新輪胎的質量檢測,必要時對翻新輪胎實行安全強制認證制度,保障翻新輪胎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姜忠勤告訴記者,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等行業組織的推動下,全國輪胎輪輞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已組織多家企業起草了《輪胎翻新企業開業條件》、《輪胎翻新工藝》、《廢輪胎加工處理方法》等多項國家標準,輪胎翻新產業正逐步步入規范發展軌道。